湖北日报:“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的湖北探索

作者:时间:2017-09-27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2016年2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扶贫办、省光彩会联合发起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

  去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我省黄冈市召开全国现场会,推广湖北经验做法,并对我省“千企帮千村”行动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湖北带好头,做榜样。”
  湖北“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一年多来,广大民营企业踊跃参与,行动取得较好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民营企业已达6335家,覆盖面达到63%。已签约结对企业3774家,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3043个,帮村项目4912个,投资帮扶总额35亿元,其中,产业投资总额28.83亿元,公益捐赠3.26亿元,其他帮扶资金2.91亿元,安置就业3.4万人,技能培训4.37万人。“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已成为我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响亮品牌。
  多方合力,让工作落到实处高位推进,纳入大统战、大扶贫工作格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并将此列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大行动之一,工作成效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年度考核范围。
  在动员部署会、现场推进会中,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出席会议部署安排工作。去年10月,全国“万企帮万村”行动现场会后,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省工商联“千企帮千村”行动汇报,对行动中的困难问题进行指导督办;今年4月,省委统战部对“千企帮千村”行动作了进一步部署。
  “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部门、各成员单位的协调支持。一是明确分工,建立工作责任体系。在横向责任体系上,明确了由党委统战部牵头抓总,负责指导协调;工商联主抓落实,扶贫办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在纵向责任体系上,实行“省统筹协调、市州主导、县抓落实”,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
  目前,武汉、宜昌、襄阳等多个市(州)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商联,为行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武汉、宜昌、襄阳等市(州)在召开行动的动员会、座谈会、推进会等会议中,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出席部署安排工作,高位推动“千企帮千村”行动开展。
  二是共同研究,协同完成活动任务。去年12月,省扶贫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2017年推进湖北“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的行动计划》(又称民企精准扶贫“十条”),明确提出十条措施,要求民营企业实现全省48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签约帮扶全覆盖,建立全省民营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管理台账,省级重点抓好1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全省树立一批示范带头的民营企业和增强自身内生发展动力的贫困村。
  目前,全省共有13个市(州)制定了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当地结合实际开展村企帮扶,其中黄冈、咸宁、随州、仙桃、天门、潜江、神农架等7地已完成民营企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同时黄冈、恩施、宜昌、十堰、咸宁等地在“千企帮千村”行动台账管理系统填报全面、准确,能较为详实反映当地民营企业参与脱贫的成效和贡献。
  为督促帮扶行动的推进落实,武汉、襄阳、宜昌、恩施等地成立督导专班,深入企业、贫困村调研了解扶贫项目进展,协助解决帮扶中的困难问题,有效推动了帮扶工作不断推进、落实落地。
  “一只羊”“一棵草”“一片茶”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增强农民获得感
  9月5日,红安县觅儿寺镇徐家楼村的贫困户阮玉阶看着地里的红薯,笑得合不拢嘴。他算了笔账,今年种了5亩红薯地,亩产红薯1000多斤,“红薯大王”周德顺按1.6元/斤的价格收购,比以前高出1倍多,一亩地纯利润达2000元,5亩地就是1万元。“我今年种了一季,明年计划种两季,那样收入可达2万元。”言语中,阮玉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红安苕”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因其生食甘甜可口,熟食绵软芳香,被列为全国第一个红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多年来,很多依靠种红薯的农民却很贫困。
  2013年,周德顺在红安觅儿寺镇流转土地4000多亩,成立了湖北根聚地新农业发展公司,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新技术,先后培育出了10多个新品种,“新红安苕”价格比过去翻倍,还远销国内外。在此带动下,30多位贫困户依靠红薯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
  红安县觅儿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农民,因为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有了更科学的种植模式,红薯的产量、身价纷纷翻倍,收入也水涨船高,依托红薯产业,精准扶贫变得更加可持续、长效。“红安苕”种植只是我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一个缩影。
  在实践中,全省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刘锦绣在罗田养羊,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位于监利的福娃集团,采用土地、劳务、技术等多种入股形式,通过分享红利带动1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信息不通、销路不畅等实际问题,黄冈实行“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的创新模式,民营企业充分运用其用工灵活的优势,通过吸收就业解决贫困户脱贫,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引导技能脱贫、创业致富。“无论是哪种模式,最终都体现在产业带动上。”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民企推动的“罗田一只羊”“蕲春一棵草”“英山一片茶”“麻城一朵花”“红安一斤薯”等特色产业,实施公司+大户、农户等方式,形成一县一品、一村一品,通过互联网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户增收。
  该负责人称,在精准扶贫行动中,民营企业聚焦精准,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走项目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帮扶路子,成功创造了产业利益联动、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引领、电商平台拉动等很多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直接受益。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在工作中体验改善生活的获得感。
  此外,通过产业扶贫,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就业岗位,更多带来了市场化理念、先进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种植模式,为贫困户授予渔,真正形成长效扶贫机制,彻底解决脱贫难题。
  政府各项政策、鼓励跟进让企业扶贫插上腾飞翅膀
  走市场化道路,产业扶贫才能走得远,走得稳。但市场之路充满风险,既有市场竞争的风险,还有冰雹、暴雨、瘟疫等自然灾害风险。
  正如刘锦绣所说,农业投入大、回收慢、风险高,既需要企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羊、茶、花等,也需要政府“帮一把”,助推企业提升品牌,有效防范风险。企业只有在市场中壮大,才能更好带动农民发展。
  “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政府如何作为?
  “资金是企业发展最大的难题。”湖北省鹤峰鑫农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茶叶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周吉然介绍,公司参与精准扶贫行动以来,鹤峰县委、县政府出台《鹤峰县金融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试行)》,通过县域调度资金、产业发展基金,过桥资金、财政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等多项措施支持企业融资,仅调度资金一项,公司两年获得资金6500万元,节省融资成本数百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
  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在全国最早出台省级《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政策意见》文件,与省农发行、省信用联社签订了金融机构支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战略协议。今年,建立了186家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民营企业名录库,协调促成省农发行向48家民营企业发放12.62亿元贷款。
  在民企精准扶贫“十条”中,明确提出,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对扶贫效果较好的民营企业,从资金奖励、税收优惠、融资贷款、社会保险、人才培养、项目用地、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
  目前,武汉、宜昌、襄阳、十堰等地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支持民企参与精准扶贫。例如,黄冈市积极发挥银行、保险机构的作用,银行对参与“千企帮千村”行动的企业,逐户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档案,明确主办行和对接金融机构,开发“羊羊得益扶贫贷”“生生不息流量贷”“绿水青山兴游贷”等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27.2亿元。其中,黄冈市农行投放黑山羊产业扶贫贷款近4亿元,扶持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1.5万个。该市5家保险公司参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保险,有效分担了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风险。
  宜昌长阳、黄冈英山等地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和有效经验做法,推广地方产业,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此外,我省在全国脱贫攻坚奖、全省扶贫开发先进等表彰活动中,推荐了凯迪生态等一批参与行动的企业和代表人士,获得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先进表彰,激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千企帮千村”行动中来。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电话:0715-8265356  传真:0715-8265356   邮编:437100
ICP备案号: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