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介绍

作者:时间:2016-01-05点击数:

仡佬族

(gē)(lǎ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5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仁怀等3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简介

http://i5.qhimg.com/dr/200__/t01cccd78672fb09bdc.jpg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4人(2000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 http://i1.qhimg.com/dr/200__/t013e2bd7be47884b27.jpg http://i6.qhimg.com/dr/200__/t016dbec3a7a324ca71.jpg

仡佬族[1]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族源

http://i8.qhimg.com/dr/200__/t017db0273431937854.jpg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

文化

语言

http://i6.qhimg.com/dr/200__/t01efb2fe91801b68a3.jpg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黔东北仡佬族也曾经有自己的语言,据明《思南府志》载,居郡西北者,若务川、若沿河,号土人,曰土蛮,有土语,又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苗叛时,惟沿边土蛮不从乱。土蛮者,号仡佬。可知今天沿河等地的土家族实为仡佬族。沿河务川思南等地的汉语方言中仍留有仡佬语的特征语法,比如十几,沿河话为等十头十,个位在十位前面,与一部分仡佬语数词1119与量词组合时,个位数居前,量词居中,在后。如十三个说成三个十’”形式相近,却不见于土家语等其他语言,当是仡佬语遗存,证明了《思南府志》民族记载的正确性。

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年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

文学艺术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迎亲》 陈玉先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1]

教育

仡佬族地区除了古思州地区(务川沿河)在宋代时已有官办书院外,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祐(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

清末民初废除科举,推民国教育。仡佬族地区兴办一批初等新式学校。至1949年,道真、务川两县已有初级中学,各中心镇设有完全小学,农村私塾较普遍。但仡佬族儿童入学率低,成人文盲率高达98%以上。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办、民办、公助等方式广办学校,采取各种政策照顾仡佬族子弟入学。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到1994年,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7所,戴帽初中50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小学612所。幼儿园7所。

科学

http://i0.qhimg.com/dr/200__/t01e2060eb78f97a03e.jpg采砂:采砂炼汞,最早为仡佬族先民所为。在周朝时曾以丹砂作为向周仡佬族民居王进贡的物品。仡佬族在开采朱砂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能根据矿脉的生成情况采用不同的掘井开采技术。开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铁锤、尖钻、油灯、背篓等。

冶炼锻造:仡佬族较早就掌握了冶炼和锻造技术。仡佬族擅长冶炼铸造铜铁器。在古代墓葬中发掘出了很多铜发钗、铜釜、铜扣饰等。在史书上,有关仡佬族铜鼓和铜釜,也记载了很多。用青铜铸造的铜釜用于炊具,而铜鼓则是用来做乐器和礼器。用铁主要铸造农业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锄、铁锅等。

织染:从仡佬族地区发掘的战国至西汉的墓葬中出土了麻布碎片、麻绳和陶制纺轮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很早以前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时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黔北仡佬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代逐渐出现了专业染坊和染技高超的染技师。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上一条:京族介绍 下一条:水族介绍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电话:0715-8265356  传真:0715-8265356   邮编:437100
ICP备案号: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