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介绍

作者:时间:2016-01-05点击数:

水族

音十分近似于今天的汉语。还表明水族自称任睢其实就是(治)水人之意。

语言文字

水语

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水族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久老文字,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水书

"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将它称为"泐睢lesui"""即文字,""即水家,"泐睢"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即为其中一种。它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水书还有其他的荣誉称号:比如水家人的"易经"" 水书水书百科全书",是解读水族悠远、沧桑、苦涩历史的重要典籍。同时,水书还被誉为"华夏古文化宝库中一块珍贵的活化石",是象形文字未开发的最后领地。几千年来,水书因其神秘的文字构造和特殊的用途而成为一种"被压迫和被限制"的文字,在民间艰难地传承着。

从如今的研究成果来看,水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巫术用书。水书的制造时代极为久远,有学者推测,水书源头可追溯至夏代,而且"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姻缘关系"。水书制造之地点,初在西北一带,由北方次第传入江西,再由江西迁入贵州省,"乃携之俱来"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如今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煅造等。水书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水族,自称rensuisui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都匀市、榕江县、雷山县、从江县、丹寨县、福泉市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安县、南丹、宜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来宾市,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贵州三都水族绝大部分的老人说祖先来自江西省(有的说是江西吉水等地),其文化是水书,一般认为sui为睢水,主要通过历史上号称"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转向它地"骆越"区域。

民族简介

http://i4.qhimg.com/dr/200__/t0164caf9557aba097b.jpg书学者韦章炳《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介绍过调查:贵州三都县百分之八十多的水族老人说祖先来自江西省(有的说是江西吉水等地),有的说与古代骆越有渊源关系,但是其文化是水书,根源上只能来自中原地带,通过历史上号称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转向它地。

水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都匀市、榕江县、雷山县、从江县、丹寨县、福泉县等,仅这九个县市就有水族人口369723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86%。(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此之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安、南丹、宜山、环江、河池、都安、来宾,云南省的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并有零星散居于国内外的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重庆、贵阳、越南等地。不过这些散居于都市里的水族人口总数却仅为4000人左右。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道道通水族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1]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年末,九月为年首。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 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 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一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原来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用单词400多个,通用汉文。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水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文献中。

民族族源

民间的江西安徽迁移说

水族水族江南迁移说。

据调查,三都水族自治县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说祖先来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这反映主流说法。

有些说祖先来自安徽

这种说法在水族民间流传甚广,主要来源于水族中几个大的姓氏的族谱和某些志书记载,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镇甲王村定华寨的蒙泽明,46岁,水族,平时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历史。他说水族蒙姓来于安徽凤阳,是朱元璋时代来贵州平蛮夷留下的。传最初居住在独山城南,后迁至三都阳安乡。《潘氏本源》也记录潘氏始祖原来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独山州志》和《独山县志》则都记载独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镇江府,宋代来到如今的水族地区。此外,杨、石、王、吴、莫等水族姓氏,也流传来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从广东、广西等省区,并说由于征战才迁移过来。然而,一些人又认为这些所谓的族谱是封建社会水族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民族歧视,为能够有资格参加科考,不得已而为之,自编自撰的。孙易教授也认为:不是所有的族谱都是家族或者民族历史的活化石。透露出来 http://i7.qhimg.com/dr/200__/t01135f0a01cdd923dc.jpg这样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成分。

曾晓渝在《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分析方法例释》(2002年)中则根据侗台语的台语支、侗水语支各语言本族词语以及中古汉语借词调类上的一致性,推测这两个语支的分化时间大概不会早于隋唐时期。即认为水语(水族)仅产生于隋唐之后的一个后起民族。关于这一论点,我们只须从水族人今天仍称神龛娜干(山洞口)便知水语远远早于隋唐时代的洞居时代就已存在,即认为水族是隋唐后才分化岀来的民族之说站不住脚。

水族自称为任睢,他称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记载为水家者为唐、宋年间,《唐书·南蛮传》始记载:开元中,置莪、劳、抚水等羁縻州。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曾在全国各地广设带有字的行政机构,美其名曰安抚关爱百姓。唐王朝在今广西的环江县与贵州荔波县接壤处也设立抚水州。然那时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连并居住之区域。顾名思义,“‘抚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为安抚以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行政建制。(《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韦宗林著。)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水族称谓偏引旁用,说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启用水族之称谓。但随渔业的不断发展,水类动物悄然被世人称为水族。这给来自远古的水族族称又涂上了一层莫名其妙的阴影。

按有关史籍的记载,结合水族语言、文化等特征分析,水族最早可能源于颛顼时代的中原地区,这从水族人称神龛为娜干”(山洞口)母语特征便知。直至商、周亡国以后,水族似乎有融于百越族系、荆楚族系的迹象。唐宋时期与壮、侗、苗、布依等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称任睢(水人)一直没变。曾被汉人统称为。后于唐始称为,明清时期称为水族

早期学界的骆越说

骆越说的有几种。

族源上的多样说法

西南的土著说

此说者认为 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水族水族源于南方俚僚夜郎骆越西瓯百越南蛮西南夷东谢蛮等。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土著民族。由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一直没有统一的研究和确切定位,故造成今人把居住在干栏建筑里的人们通通说成南方土著。这种拢统的一把抓的观点我不赞成。人类搬迁到哪里便会根据哪里的条件而入乡随俗。很快地居住当地格式的房屋,并很快就被当地语言所渗透、影响。但他们却不一定就是这里的土著民族。

东谢蛮后裔说

邝福光先生根据史籍记载,结合水族语言、文字、习俗特征等方面信息推出论断,说水族的远祖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到了唐宋时称为东谢蛮,刘日荣也赞同这种看法。

我也认为此说有些道理,由于受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古代的民族是经常游移不定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民族都曾经进行过多次大范围的迁徙。如今居住在西南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之间并非都是当地土著。例如彝族就是从古蜀国迁移过去的。更何况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别的民族成分且本部族也会不断转化成他族。故此说即使成立,也仅为水族迁徙史中的后半部历史。

龙番氏后裔说

胡羽高先生于民国年间曾在其编撰的《三合县志略》中,根据《宋史·南蛮传》记载,牂牁郡诸蛮进贡团的代表龙光进尊宋太宗令,演本国歌舞后自名其为水曲的记载,论断水族因曲名而得御赐族称,并说水族是宋代西南龙番氏的后裔。但孙易教授则认为:史料中记载番龙氏演水曲时用的是芦笙伴奏,芦笙并不是水族最擅长的乐器。并且,如果水族是龙番氏的后裔,那么,水族中以龙为姓的为什么那么少?

此说也遭到水族研究专家石国义先生的质疑,他认为芦笙既非本民族之乐,当不能以之名族。再说从宋至今,不过千余年,水族膺天子之封这么荣耀之大事竟忘得一干二净而不知自己就是水族了吗?况且今天水族几乎没有龙姓,按宋史所载,宋代时抚水州辖地内有区、廖、潘、吴、蒙姓等,却未提及龙姓(水族内虽有此姓),故此说不成立。

水上的族群说

另有 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水族学者从一些地名的字面上分析,又结合水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认为水族就是居住在今南方水上的群族。独山的万大章在其著作《史地丛考》中就这样说至黔省南部土人,于苗仲诸族而外,有所谓水家者,其族人与汉人甚近。而荔波、三合间有水龙、水潘、水祥、水韦、水婆、水葛、水尧、水艮、水甫、水错、水冬、水庆、水梅、水利、水岔十六大寨,称十六水。又结合《蛮夷传》然窃犹谓水曲水家之名应是其民水居种水田之故。以及史传中所谓“‘夹龙江而居,亦种水田是也。推知水族乃因居住在水边种水田而得名。

此说疑点颇多,南方诸多民族都住在水边,都种植稻田,他们为什么没有被称为水族呢?而独山的天星、农力、群力,三都的廷牌、磨石寨等村名不带水,也不住在水边。然其为何也是地道的水族讲地道水语呢?

认为水族主体来源于外地(尤其是指汉族地区)迁来者。首推具有开水族文字研究先河之称的社会学家岑家梧。他通过对水族文字的分析,结合有关水族族源的民间传说,再根据水族由南到北的与别的台语民族不同的分布,推断水族是古代殷人的一支。

张为纲以水家姓氏、水家文字、水家迷信习俗、水家水歌为证,也论断水家是殷人后裔。即认为水族是外迁者,而不是本地土著。

现在学界的中原说

水族的历史 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水族渊源,如今国内外持两种说法。一是以学院派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潘朝霖、韦宗林为主的认为水族自称为是因河南睢水流域而得名之说;二是以贵州水书研究者韦章炳为主的的水族为共工大族团陆终支后裔之说。

对于第一种说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梁敏也著文质疑,故汉字的睢水、睢河与水族人的自称称谓任睢究竟有没有关联?此说亦须进一步考证。但水族约于七、八百年以前分期从江西、广西、湖南等地迁至今贵州境的看法已成共识。

水族自称任睢。按水书理论,分明可译为水人。不知学人们为什么要说从的转变是音的转称而不意的翻版呢?

水书先生现仍读水书中的山为;读水为;读虎为;读天为等。这些水文字的读音与汉音甚近,而与现今水语相去甚远(现水族分别称山、虎、天为)。这一信息不仅表明:水族在古代是中原华夏族,操的口

水书,一 水书水书个仅有八百多个单字的文字体系,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在水书研究领域浸淫多年的潘朝霖认为,水书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水书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书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是中华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尽管这个文字体系显得十分"稚嫩"与脆弱,但能穿越时空,流传至今,本身就显得十分神秘。水书储存的信息量,已远远超过水族社会的范畴,"礼失求于诸野",从水书中蕴含的一些信息中有助于解开中原古文化的内涵。另外,在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有自己语言和传统文字的民族约为三分之一,才有40万余人的水族就占其一,这很值得研究。而且,水书是水族信仰文化的重大集成,是研究水族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珍贵典籍。

地域分布

江西省水族

江西水族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吉水。历史上来自中原地带。江西省历史上号称流民走廊,很多人从北方迁移到江西、安徽,再迁移它处,一些不走了。 水书学者韦章炳《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介绍过调查:贵州三都县水族的老人,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说祖先是来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有的说是来自江西吉安。后来一些人移民到广东省、广西,一些是直接从江西到贵州。到广西的,一些移民到贵州,一些成为壮族的一部分。实地考察江西省水族,是了解水族历史的重要依据。可惜,还没人做这个事。

贵州省水族

水族主要生息于贵州。贵州水族主要生活在都柳江、龙江上游地带,这里气候温和,宜于种植,在水族和周边兄弟民族的辛勤开拓经营下,这里逐步变成竹木成林、鱼米花果之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苎麻、蓼蓝草等是主要农作物。水果有李、橙、桔、桃、梨和杨梅等品种。都柳江、龙江上游水产丰富,有鲤鱼、鲥鱼、青鱼等。竹木种类主要有杉、松、楠木、楠竹、麻竹、油桐、油茶等,林区中生长麦冬、杜仲、茯苓等多种珍贵药材。矿藏品类主要有硫磺等。

广西云南水族

广西云南也有一些,一些贵州水族就曾从广东省到广西,再到贵州,一些成为壮族的一部分。

经济生活

民居

水族木楼水族木楼族居住区处于亚热带,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水族居住干栏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的侵害。

水族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脚,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块石安稳柱脚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下层柱粗(直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纵横连结,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为横梁,梁与梁之间铺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铺着宽厚的楼板(多为松树或枫树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楼面。上层屋架,一般每排为五柱四瓜(或称十一檩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称十五檩水步)。

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衔接处都是齿榫铆紧,使建筑物整体性强,十分稳固。下层的抵柱和横梁与上层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这使木材抗压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饮食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食,此外,水族还种植一些小麦、包谷、小米、红稗、红薯及饭豆等杂粮作辅助粮。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水族比较重视养殖业和渔业,因此,各种牲畜禽及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类食物。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鱼酸(鱼虾制成)、臭酸(猪、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种。其中以辣酸为最常用。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淘洗干净,加水用磨子磨成浆,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饭),放入泡菜坛中密封,经发酵,即成美味酸汤。食用时,把白菜、青菜、嫩竹笋、大叶韭菜、广菜等各种蔬菜煮熟,舀适当酸放入,煮开即可。以糊辣椒面、盐巴并舀一点菜汤调成蘸水,吃菜时要就着蘸水吃,其味鲜美,极为开胃。极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锅,一大锅酸汤加蘸水几乎就是每日不变的菜肴。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鱼,也习惯加入菜中,煮成一锅沾蘸水吃。

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烤制米酒。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轮流坐庄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饮酒风俗

水族人民素以肝胆酒招待客人, 肝胆酒肝胆酒表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他们在杀猪时,一般都把猪胆留了下来。当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主人便取出猪胆,剪开管口把胆汁注入酒壶,给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轮到主人。喝酒高潮时,往往要喝交杯酒,即宾主联臂举杯,同时将对方递来的酒饮下,表示心诚。

同时,如多人一起饮酒,到高潮时,宾主之间手挽着手,即:每个人的左右手都和自己左边和右边的人的手握起来,先一起高声叫哟(去声)(去声,为干杯之意),连续三次后,第四次开始喝酒,一般从长者(位尊者)开始喝,然后顺着下去(不必再有长者之分),轮到谁喝,大家都要一起叫,直到最后一位,喝时必须干杯。

经济产业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洒是水 族传统佳酿。 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黄麻;水果有李、橙、橘、桃、梨和杨梅,还出产麦冬、杜仲等各种药材;矿藏有铁、煤、汞、锑、硫磺、铝、锌等。

水族地区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兼营畜牧业。

水族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棉花、大豆、花生、烟草,水族传统的农耕工具主要有斧头、柴刀、镰刀、摘刀、犁耙、锄头、踏犁、谷桶,这些工具与南方其他农耕地区使用的农具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摘刀和踏犁。

摘刀的用途是摘取稻穗,踏犁即翻锹,是用来翻松土地的一种古老的农具。水族的传统手工工艺,如剪纸、织染、编织、石雕、银器加工等都有很高的水平。

生产习俗

水族经济是典型的山地稻作农耕类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在水族聚居区就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在农业生产中,水族农民仍保持着一些特殊的习俗。从今天绿色农业的角度来看,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鉴与推广的。

积肥与施 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水族肥。水族农民虽然也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其成本高和有污染是明显的弊端。为了增加和多使用农家肥,水族农民仍普遍采取牛踩肥的办法来积肥。他们在耕牛休闲的时候,将其圈养,把牛吃剩下的青草垫在圈内,适时加入垫圈土,让牛把粪尿和草土踩混在一起,沤成肥料。

耙田工具。耙田是为了耙碎田中的泥块,耙平水田,使稻子有疏松的生长土壤,且能均匀受水。特殊的是,水族农民用船耙石耙耙田。船耙是长1米左右的木制船形耙,船底是平的,底部外面朝下装有木齿或竹齿。若用人拉耙,内装土或石块来镇压;若牛拉耙,人则站在内驾驭。石耙就是一块长方形石条,条石两头钻孔穿绳牵引,条石底面有粗的刻纹。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磨平。

灌溉。水族地区灌溉得自然之利。在高于水田的山谷修塘堰或河坝蓄水,然后开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引山泉溪流到田头灌溉。田高水低处,也使用筒车、翻车(龙骨车)等古老的提水装置。

水族地区广泛流行活路头生产习俗。活路头是当地土语,为普通话是干农活的领头人。水族村寨里的重要农活,如犁田、耕田、育秧、插秧、收割等,全寨各家都要等活路头开始干了,才能开始干。农时到来,活路头择吉日,举行简单的仪式,象征性地犁一垄地,插几蔸秧,或割几把稻子,其他人再开始在自己承包的田地里干这项农活。这种习俗起码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二是活路头是种庄稼的老把式,他们根据气候掌握农时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跟着他们干可获好收成。

水族在农业生产中有明确的性别分工。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传统,谁若违反,会遭到非议。过去,曾有缺劳动力的家庭,妇女女扮男装在夜里犁田的。男人犁田、耕地、整修田埂。这些活儿较费力,且泥里水里的拼搏,对妇女来说确实困难。这并不是说妇女不辛苦,插秧、割秧、挑禾等,不说别的,仅就腰来说,一天下来,几乎都有快要累断了的感觉。

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水族人民把自己生活的山山岭岭打扮得像凤凰一样。波光粼粼的梯田,花果累累的园林,层层叠叠的干栏木楼,堆绿砌翠的树木,欢快流淌的泉溪,就像凤凰光彩美丽的羽毛 。山乡美景,田园风光,泥土气息,自然的美、淳朴的情,与城市的繁华共同交响,演奏出伟大祖国的时代乐章。

文化艺术

水族 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则通用汉文。

水族的文字,仅存400余字。

水历是水族的一种传统历法,以阴阳合历为依据,加进了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水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个季节,三个月为一季。

文学

水族的文学源远流长,尤其是民间文学色彩斑斓,深刻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水族民间文学按文体形式可分为散文体文学作品和韵文体文学作品。散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有《人类起源》、《牙仙造人》、《十二个仙蛋》、《燃火》、《海黑》等,民间故事《两个媳妇》、《美女树》、《石狮嘴里含珠宝》、《金凤凰》、《兄弟情》等都是水族民间文学中的精品。

水族的韵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有特殊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特征可以用来歌唱和吟诵的文体,即史诗、叙事诗、歌谣、民间说唱文学等。

民歌民乐

http://i5.qhimg.com/dr/200__/t01a8b45abbb8c76b96.jpg水族的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和诘歌五种。

水族的民歌按其惯称分为单歌、双歌、蔸歌、童谣、调词、诘词、丧葬歌等。单歌在山野演唱,遇事而歌;双歌是水歌中最富特色的一种说唱形式,既有敬酒、祝贺、叙事的双歌,也有寓言性的双歌;蔸歌是由若干首歌词组成的歌;调词即调歌,是近似朗诵的念唱;诘词是谈古论今的歌谣。

双歌,水语称为旭早就是的意思,就是双、对的意思。水族的双歌又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双歌,二是寓言性双歌。

单歌,水语叫旭挤就是的意思。单歌演唱时有单唱、双唱和集体唱三种形式,单唱是一人唱或者是一男一女对唱,双唱是以两人为一方对唱,集体唱是以三人以上为一方对唱。

蔸歌,水语称为旭红,就是一篼、一蓬、一丛的意思,演唱时为两人以上,多则不限,也分说白和吟唱两部分。

调歌可分为婚嫁调歌、丧葬调歌、日常生活调歌等。

诘歌,又称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词,通常以念唱为主。可分为婚嫁诘歌、丧葬诘歌、评理论事诘歌三种。

水族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唢呐、胡琴等。其中铜鼓和大皮鼓最为流行。

铜鼓是水族人民传统的民间乐器,有悠久的历史,分公鼓和母鼓两种。公鼓的鼓面和鼓体本身做工较为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的形体较粗重,声音不如公鼓洪亮。

铜鼓多在节日、祭祀、丧葬或者盛大庆贺活动中使用,多由两人共同演奏。

大皮鼓也是水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把整筒圆木刨光镂空,用硝制的牛皮蒙住鼓的两头,粗约100厘米,长约150厘米,多和铜鼓同时使用。

音乐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

水族的原始社会时期系指 http://i7.qhimg.com/dr/200__/t01e2cf5fcd1341f49e.jpg从人类起源到氏族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 水族(5)这一时期的水族音乐创作大多围绕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类起源、动植物的起源而展开。这些口头创作多用韵文体,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紧贴语言的讲唱型古歌,水语称旭济(意为创世歌)。

由于有了吟唱音调,较之于语言的直叙更为生动感人,加之它集中的反映了水族先民在探索自然、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若干思想,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在创造和发展中,水族先民还塑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继而有了相应的祭祀活动,最原始的歌舞亦随之萌生;旭济古歌便为群众性的聚会,祭祀场合所必唱。

旭济古歌(创世歌)的内容可大体归纳为三方面: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

旭济当产于远古,是最古老的歌曲,是水族音乐的活化石

封建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前206——1840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里,水族人民深受奴隶主、封建王朝和领主、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世世代代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构成的基本点已经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而又不断前进,水族音乐作为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观念形态,作为时代的镜子和实践的反映,必然要受到这一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多以趋于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与阶级斗争为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里,减少了幻想的成分,一般都扣住劳动这一主题。社会的人取代了虚渺的神,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水族先民在黔、桂边境定居以后,由于较为稠密的集中聚居,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使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明初的调北填南,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刺激文化的进步。

而团结和睦的民风,青年男女社会生活的兴盛,民间往来频繁,使得民间群众的歌唱活动逐步社会化,有了固定的歌唱场所和歌唱节日,以及相应的歌唱习俗,生活、生产、情爱、婚嫁、丧葬、祭祀、节日的歌唱成为水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歌曲反映的生活内容亦更加丰富。比如:生产劳动已有了分类成套的生产歌,也有了咏叹贫富悬殊不合理作品。和这种广阔的社会内容相协调,原始社会较为单一的音乐品种,也逐渐变化、发展、定型成为了社会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单歌、双歌、蔸歌、调歌等各种歌种。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地水族音乐

19491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三都县城,1950113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水族人民做了新时代的主人。195712日,根据国务院决定,三都水族自治县宣告成立。昔日偏僻闭寨、生产落后、人民贫困的水族地区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一批取材于现实生活、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鞭挞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习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民歌纷纷涌现。

它凝聚了水族人民的爱憎,它展现了对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时期,水族民间音乐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歌种:新民歌和儿歌。

舞蹈

水族舞蹈水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

铜鼓舞,水语叫丢压,是跳铜鼓的意思,多在节日、祭祀或丧葬时演出。铜鼓舞是一种男子集体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但须为偶数。

斗角舞,又叫斗牛舞,常在祭祀、节庆和丧葬时演出,其动作表现了水族人斗牛时的一些场面。这种舞在开春时便停止,在稻秧拔节抽穗后又开始跳,有季节性。

芦笙舞,水语称是蹈,多在祭祀、节庆和丧葬时演出。表演者多为三男六女,他们穿着彩色的古舞衣,腰系白鸡毛彩裙,头缠红色或深灰色包头,上面插着银花和雏尾。表演时,也是由一男子吹着最小的芦笙在最前面领舞,其他人紧跟后面随着节拍起舞。

宗教节日

宗教

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其中大多数信是佛教。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灵。生死、疾病、灾荒等都请巫师占卦念经,杀牲祭鬼,尤其以鱼祭祀为其特点。19世纪末、21世纪初,曾传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边远的山区,水族人有挂兽骨崇奉神灵的习俗。人们猎获虎、豹、野猪、野牛、熊等动物后,习惯把兽角或头骨整齐悬挂在墙壁上或悬吊在门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时也留头角悬挂,使野兽、鬼神望而生畏,不敢进寨侵害人畜,同时也显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猎技。

节日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端节

端节端节

,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就是水语的意思,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的绝大多数水族地区都过这一节日,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每逢亥(猪)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末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而且各地区过节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颠倒或混淆的。关于这种风俗,较一致的传说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被分住到上边内外套地区,弟弟被分住到下边的九阡地区。原先约定好,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后来感到相距路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时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过节。

端节时,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围奏乐歌舞,而且举行赛马、斗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亲友欢聚会餐等活动。邻近的苗、侗、布依、壮、瑶、汉等兄弟民族上万人前来参加。

端节之前,家家洒扫庭院,居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节日的 端节端节前一天,过节村寨敲响铜鼓,辞旧迎新。节日里杀鸡宰鸭吃新谷,并要以鲜鱼炖汤,准备好新米鲜汤招待亲朋。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荤,供品不能有鱼以外的其它肉类,忌荤但不忌鱼。祭祖的主品是鱼包韭菜,原因是传说先人们曾以九种菜和鱼虾做成的药驱除过百病。它的做法是将韭菜、糟辣及葱、姜、蒜等调味品填进洗好的鱼腹,捆扎后清炖或清蒸而成。

卯节,水语称之为借卯,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和与之相临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人过的节日。与端节一样,也是分期分批过节,日子要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不过卯节是分四批轮流过。由于端节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故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

苏宁喜节,水语是水历四月丑日的意思,水族民间节日,时间在水历的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丑日。据水族传说,这一天是生母娘娘向人间送子嗣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节,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祀生母娘娘。

荐节,水语是正月的意思,也叫借荐,是受汉族过春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实际上也就是过春节。过荐节的地区一般不过端节和卯节。

敬霞节,是水语水神的意思,敬霞又叫拜霞,也就是敬拜水神,是水族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在三都县九阡地区及其毗连地区过此节。敬霞节并非每年都过,相隔两年、六年、十二年不等。具体时间有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推算。[2]

风俗习惯

服饰风俗

水族服饰水族服饰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水族男装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妇女织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纱质精细均匀,所染青、蓝、绿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闻名远近。水族独创的豆浆画印染工艺技术,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人民喜爱。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色彩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给出嫁的女儿最好的礼品。

水族妇女在婚前喜用浅蓝、绿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长衫,上衣多以绸缎为衣料。衣身衣袖都比过去收缩,显得贴身利索有曲线美。胸佩绣花长围裙,头包青白布长条巾,素雅文静。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口,都镶一道蓝杆花边做装饰。长发梳成一把盘于头顶,从右侧插梳子固定。有的妇女在头巾外又横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头巾包头,传统而不失时髦。

婚俗礼仪

水族婚俗留有较 水族婚俗水族婚俗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伞步行在前,接亲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前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在秋冬举行。

水族有招赘的习俗,男方入赘女方家,婚礼程序大同小异,只不过以女娶男嫁的方式进行。婚后夫妻感情不和也可以离婚,但限制甚严。若是女方先提出,则要偿还男方结婚时花费的钱财。

在过去的水族社会里,还盛行着一种姑舅表婚的习俗。即姑母的女儿得嫁给舅父的儿子作回头亲。如果舅父无儿子或者年龄不相称,才允许对外开亲,但得付给舅父一份外甥出嫁的资财,又叫外甥钱

水族姑娘出嫁后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禁忌方面

日常方面

命带"三丁六 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水族"的人忌吃狗肉、羊肉和斑鸠肉,否则认为会眼瞎、腿瘸。每年阴历八月下旬起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共四个),就是水族人民过""节的日子。过节期间忌荤腥,点灯也忌用桐油。

临出远门最忌煮饭不熟和摔破碗、掉筷子,生怕途中遇难回不了家。

无风无雨而山崩树倒,蛇、蚁进家或马蜂在家做窝等,都认为是不祥之兆。

忌见大群乌鸦出现,认为这样地方必有乱事。

忌飞鸟屙屎掉在人身上,认为这样出行不利或是预报凶事。

忌野兽进寨,认为野兽进寨是全村有祸的征兆。

忌见孕妇。做事时,有孕妇看见,会失败。

忌见异性如厕。要出门办事时,碰到异性解手,认为会走霉运,会办事不利。

忌猪、牛进家,认为这样是极大的不祥,要把进家的猪、牛杀掉敬神。

忌狗一胎仅生一子,猪一胎仅生二子,忌鸡在酉时叫。

婚姻方面

结婚之日忌打雷,否则认为是大不吉而终日悬悬,因此水族人结婚多在冬、腊月。

结婚时辰未到,忌新娘进入新郎家,怕以后新娘不跟丈夫住在一起。

新娘进新郎家门时,要跨马鞍、跨火盆,忌踩门坎,怕将来新娘不落夫家。同时,男家一切人都要回避,待新娘进新房后,家人才会聚问好。

生育方面

产妇未满月忌入别人家;产妇家在产后三日内也忌别人进来,怕踩子孙。若有人进来,产妇家要招待来客吃一顿饭;妇女生产,外婆来看女儿,忌进产房,怕不能回家;产妇忌食生鸭血、猫、蛇、蛙肉。

丧葬方面

人死后,同一区域的族人一律忌荤食素(鱼类除外)。女子死了,娘家夫家两族人都吃素,一直到落土安葬为止。

已出嫁的女子,不许死在娘家,即使娘家许可,全村人也要反对,认为对全村不利。

活人眼泪忌滴在死者身上,怕死者找不着投胎的路或遭雨淋;死者寿衣要穿单数;死人入殓时,忌穿棉衣,怕子孙耳聋。

民间工艺

普通工艺

水族刺绣水族刺绣水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刺绣、染织、编织、银饰加工、陶瓷、雕刻等,其中刺绣、染织和雕刻最为有名。

剪纸:水族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吉祥的龙、凤、麒麟、梅花鹿,也有花鸟鱼虫等自然现象,造型千姿百态,生动别致,栩栩如生。

刺绣:水族妇女的刺绣艺术价值很高,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泡绣等。

编织:水族的编织主要是竹编,他们用竹子编织成席子、躺椅、坐椅、斗笠、簸箕、篮子、鱼篓、鸡笼等日常用品。

雕刻:水族的雕刻工艺十分发达,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水族的木雕多见于房屋的窗花雕刻,床沿雕刻等,雕出的图案诸如龙凤成祥、花鸟浮雕等都很美观大方。

马尾绣工艺

水族马尾

马尾绣工艺马尾绣工艺

绣工艺,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与方法:一是取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那样的马尾白色预制绣花线;二是按照传统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将这种马尾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三是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的扁形彩线,添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四是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

水族有养马赛马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以丝线裹马尾刺绣制作图案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形如古代钱币的铜饰,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马尾绣里却绣有铜饰,这充分体现了水族马尾绣的珍贵文化艺术价值。

据调查分析,水族马尾绣工艺绝活濒临消亡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有:水族地区过去多以村寨中技艺高超的老年妇女传授马尾绣刺绣工艺,世代相传。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没有传下手艺就辞世。

掌握马尾绣全面工艺、具有深厚功底的妇女人数极少,大多数是老艺人。解放初期,这些刚刚学会手艺的民间艺人,遭到文化大革命冲击,马尾绣艺人后继乏人。由于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出现,以及工业化生产、现代文化、审美观念的冲击,使得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和愿意使用马尾绣工艺品,认为不合时尚,既费时费事,赚钱又少。如今的马尾绣工艺制品质量下降,其工艺质量很难达到古代精品近似的水平。

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水族马尾绣艺术之乡称号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水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9%,当地水族女子从小就开始学刺绣。 马尾绣工艺马尾绣工艺马尾绣背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水族妹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 而且水族妹子只有在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妹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条马尾绣背带,就算改嫁再生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背带。

这种传统的主要原因是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婚姻稳固,家庭幸福美满。

水族水家布

水族主 水家布水家布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南部的曲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水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族系,经济以农耕稻作为主。

为防毒蛇扎花边

大多数已婚妇女的衣服都有花边。传说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为患。一个名叫秀的水族姑娘,用彩色丝线在衣领、袖口、襟边、裤脚上绣上一条条红红绿绿的花边,又在鞋上绣上一些花草。她穿上这身衣裤和鞋子,独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见了她就逃走了。此後,水族妇女绣花边的衣服逐渐传承下来。

多种纹理的水家布

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百余年前就已闻名远近的"水家布",纱质细,织工精细均匀,染色深透,耐洗不褪色。除平纹布外,他们还能织出"人字纹""斜纹""花椒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

豆浆印染天下无双

水族人民独特的"豆浆印染"技艺,相传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他们先将硬纸板镂成各种花鸟及几何图案,然後将模板平铺於白布之上,再刷上特制的黄豆浆,待豆浆乾透後即浸入靛液缸中浸染,最後洗净晒乾刮去豆浆,即呈现出蓝底或青底白花图案。

独具特色的马尾绣

水族人民还擅长於刺绣,尤以"马尾绣"独具特色。先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用其勾勒出各种图案轮廓,中间用彩色线填充绣制,使之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精美图案。用此法绣成的"马尾绣背儿带""绣花鞋""绣花帽"驰名中外。

 

上一条:仡佬族介绍 下一条:黎族介绍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电话:0715-8265356  传真:0715-8265356   邮编:437100
ICP备案号: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