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效应下自组织型网络 社群统战工作探究

作者:时间:2018-09-03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调要加强思想引导,创新工作方法,更多地借助各类联谊组织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交往中的网络化特点突出,社会动员能力强。许多人在社会交往上通常以“小圈子”为主,形成了一个个认同度较高的“自组织”,以及各种形式的“自媒体联盟”。这种“小圈子”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得好是正能量,促进凝聚共同价值观,引导不好,会形成破坏力。统战工作对这些“自组织”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思考引导他们与党和国家构建最大同心圆。

  一、 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产生动因和特征

  ( 一)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产生的动因

  1、新媒介工具赋予可能性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说明了媒介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他认为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和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带来的社会变革。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是离不开媒介,媒介的发展不断创新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媒介环境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互联网提供了一种社会化、个人化、交互性、参与性更强的媒介环境,赋予了个人更多的媒介近用权。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重构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连接方式,赋予了社会连接更多的可能性,也就为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从沉默到分享的受众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多样性增加,个人的性格特点、环境氛围以及教育背景等不同,受众的主动性有不同的表现,更多的受众由传统媒介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中跳出,转换为更为一种“积极螺旋”,他们主动地接受信息、理解信息。主动分享是积极受众主要的表现方式,提升了基于兴趣等因素产生的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用户粘度。

  3、小范围自主连接的社会环境

  社会化网络结构的节点在慢慢地增多,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整体来看,社会网络提供了一种松散但极其便利的连接方式。各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不再受到技术层面的限制,而更多的根据主观兴趣等因素高灵活性聚合,“朋友的朋友”式的交往不断延伸整个社会化网络,形成小范围紧密连接的社会。网络连接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交叉度越来越高,经常会发出“这个世界真小”的感叹。各类社会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社群场景,在这种场景中,大部分的节点彼此并不相连,但经过少数几步就可联系起来。

  由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网络连接的加强使得松散的网络群体形成组织,并通过协作发挥着力量。共同的目标、利益、兴趣爱好等因素加上网络连接的频繁度和持续性使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大量涌现。相较于传统的社交场景,网络的联系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障碍。各类网络社交媒体都提供好友动态信息聚合的服务,使得受众在不多的闲暇时间内,用“眼角的余光”就可以注意到更多人的存在,连接到更多的信息。虽然这种沟通联系不那么紧密,但是却更具有便捷性、持续性及不可预知性。

  (二)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特征

  新的媒介环境赋予了网络自组织社群更加便利的产生条件,个性凸显的网络用户是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主要成员,相对与传统社群来说,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具有鲜明的特点:

  1、自发形成与行为随意性。

  互联网让社会关系扁平化,大众获得了更多发声的权利和机会,在去权威的环境下,各类基于互联网的社群从无到有再到发展都极少需要审批等手续限制,完全由网民根据一定的规则自主成立和发展。因此,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形式、运作等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非正式一方面促进了自组织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也并不稳定,存在较大的组织行为随意性。

  2、自愿基础与非盈利性。

  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成员多是出于兴趣、志向等因素而自愿聚合到一起,往往不以盈利为目的。这种自组织聚合的动机归因于“自治”与“认同感”,自治指的是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事,自己安排自己的任务,认同感指自己在社群中能够通过言论或其他行为获得群内的认同甚至赞赏,从而产生自豪感。通常自组织型网络社群是由业余爱好者们成立的,他们寻求的是自我心理的满足与个人身份认同,在与自己爱好相同的组织中得到归属感。

  3、内容多样与非平衡性。

  目前,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社群主题上涉及娱乐、教育、科技、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以贴吧为核心的明星粉丝阵营、网络教育课堂、微信代购群等等。作为虚拟网络社区,开放与共享是网络的基本特点,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始终与外界保持着通畅的信息流动和交换,保持着一种非平衡态。

  4、扁平化与多中心性。

  现实生活中,行动者在进行互动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社会中所存在的具体结构、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对行为产生影响。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营造了一种类似“他人的不在场”的环境,使现实社会生活中互动所要求的规范、风俗和习惯不再那么显著。传统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在互联网上被明显弱化。网络空间不再是一个以某个中心为原点的“放射性”联系的层级空间,而是“处处皆中心”或“去中心”的扁平化社会空间,按照这种空间逻辑运行的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呈现出“社会自由参与”与“公共领域建设”的思潮。这些给传统统战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

  5、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特征

  互联网为一般大众提供了政治参与的便利途径,而多数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具有很强的政治参与意愿,这些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活动继承了以往的传统政治参与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在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内容等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具有积极性、隐蔽性、便捷性、无序性。无序性特征对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群在参与过程中不完全认同、甚至完全不认同现有的政治权威,不遵守宪法和法律设定的政治秩序;二是社群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容易受到未经核实的多信源的干扰,缺乏独立做出价值判断的理性;第三是社群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往往超出其能力所及,参与力度超出社会承受力和制度供给的范畴。

  自组织型网络社群政治参与的便捷、积极、隐蔽等特性与无序性形成反差,导致对这类网络社群政治活动的引导和管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压力,更是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统战的意见形成双螺旋模式

  (一)传统媒体时代统战工作中的意见形成机制——以沉默的螺旋为基础的议程设置逻辑

  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归根到底是团结社会各个阶层,增进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各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在将比较统一的政治意见传递给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和组织,并与他们保持沟通,形成广泛认同,这是统战工作的核心任务。

  大众传播媒体时期的统战工作也十分重视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组织中培养广泛的政治认同,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组织各类活动以及加强媒体宣传,通过不断的信息传播与议程设置,将主流的政治意见传递给社会各个阶层,获得较大程度的社会认同。这种工作方式与其所处的媒介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尤其是沉默的螺旋特征,对统战工作产生了较大帮助。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微博大V等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明星网络红人的发声都可以带动一部分人去影响舆论。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三类人成重点团结对象中就首次提到“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团结他们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意见环境影响能力,这是与时俱进对沉默螺旋的利用。

  沉默的螺旋是大众媒体时期重要的议程设置逻辑,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也具有影响,长时间指导着我国统战领域的意见引导工作。

  (一)从单螺旋到双螺旋——自组织型网络社群议程设置受到挑战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依据大众传播媒介特征研究的结果,大众媒介成为关键概念。经典“沉默的螺旋”研究导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选项:个体面对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会基于大众媒介,形成对周围相关意见的认识,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时,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反之则为了防止孤立,保持沉默的倾向明显。无论哪种都是被动的接受意见。由此也造成这一理论被诟病的一面:过分强调大众媒介传播的强大效果,忽略特定个体社群对舆论议题可能发挥的能动作用。新媒介环境更凸显这一理论的困境。在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中,个体对媒介使用及信息接收习惯发生改变,特定个体在社群中获得了主动干预媒介议程的能力,尤其在特定事件中,具有较强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意识的特定个体社群,对媒介的议题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倾向,甚至可能迫使其改变原有的议题倾向,导致“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挑战,也对统战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活动呈现的新趋势将影响统战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学术界对这种新的舆论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 “沉默的双螺旋”(the inter-doublespiral of silence)模式,即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个体感知是两支意见螺旋互动的过程。具体过程是,特定事件发生后,大众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形成一条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其长期以来持有的权威角色、意识形态及运作经验等),自组织型网络社群通过新媒介技术及平台形成的另一支意见螺旋(发挥作用的是主要个体追求快乐、避免孤立及惩罚的心理趋向,以及是所涉及的利益倾向);两条螺旋既各自独立存在,具有自在自为的发展倾向,各自逐渐针对特定事件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同时又相互依托依存,具有互相渗透、影响的发展倾向;当两种倾向发生互动时,常常会产生更为复杂的螺旋效应,个体、社群、大众媒介等在场域内互动博弈,没有任何一方对舆论的形成具有绝对权威;以新媒介为平台进行的双螺旋互动,最终实现社会舆论的构造,对个体的观念立场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自主性增强改变了沉默螺旋形成的单一性,促成沉默螺旋形成的力量来源多元化。特定个体携带很强的批判意识、逆反心理和怀疑精神,通过新媒介平台,参与到政治舆情的整个建构中来。同时,社群中的个体参与政治舆情并非盲动,而是一种基于对自身利益关切的积极参与。网络社群的心理趋向和利益取向不仅对个人形成压力,使其保持“沉默”,而且也会对主流媒介形成压力,使其保持“沉默”。在这个过程中,经典的沉默螺旋理论所依据的强力媒介观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网络社群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社群中的个体不再是被动的社会原子,成为是一种具有自主性的个体,并且具有形成有机联系体的能力和倾向。这造成了众多政治舆情事件(也包括非政治的舆情事件)的节点式的爆发和具有多向扩散的倾向。

  新媒介环境下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成为主要方式,固定不变的主流意见越来越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变动的意见流。这种动态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媒介的舆论指向形成对照,由此形成了两支不分伯仲的意见螺旋。特别是新媒介环境下,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借助新媒介技术及平台联成有机一体的个体,其主动性被激发,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和判断会与主流意见形成碰撞。主流意见在动态中不断地被充实、改变甚至颠覆,因此完全与主流意见一致的观点越来越少。

  (二)双螺旋的形成动因

  双螺旋理论是在沉默的螺旋理论经典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特定社群对舆论形成的影响作用,修正了对大众媒介的权威。凭借新媒介平台,特定社群可以发挥抵抗性沉默作用,形成一支重要的舆论螺旋,对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传统统战工作产生“创造性破坏”影响。两支螺旋彼此互动,彼此博弈,最终形成社会社群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观点及行为。

  沉默的螺旋形成机制暗示了媒介主导性和唯一性,新媒体环境下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双螺旋意见形成动因要充分考虑新媒体对社群成员的赋权。

  1、新媒体中的匿名感觉与群体掩护

  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借助对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的掌控力充分共同参与社会信息传播及意见舆论形成。与传统沉默的螺旋不同,社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社群对主流议程形成影响,由于自组织的特点,社群中的个体会存在被社群关照,甚至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在社群的群体掩护下,个体在意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沉默,而更表现出一种积极互动的状态。同时基于社群的网络上个体活动,往往是在一种匿名的环境下进行的,匿名性特征降低了个体表达观点受到惩罚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本能容易被释放出来,社会规范或者个体道德要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自组织型社群中的个体之间汪汪持有类似的意见,因而这种社群内的个体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其他人的意见,出现镜式知觉(Looking Glassperception )和假一致(FalseConsensus)等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会进一步放大个体意见,当个体意见与主流意见存在差异的时候,主流意见的影响力会明显下降,从而出现意见不再“沉默”的现象。

  2、意见形成过程的动态平衡

  在以往的统战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沉默螺旋理论的基础是主流媒体的声音绝对强势,然而在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中,社群内的意见螺旋对传统主流意见螺旋形成干扰甚至造成反转。由于自组织型网络意见表达相对宽松,促成主流意见和群内意见的互动博弈发生,导致“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的力量明显剥弱。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说:“媒介对于社会控制的机制既是强大的,也是有限的”,传统传播机制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其中的一种影响力,自组织型网络社群通过个性的媒介形成了另一种重要的影响力。传统传播机制自上而下舆论引导螺旋与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中自下而上的意见螺旋形成互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三)双螺旋的形成对统战工作的影响

  媒介环境的变化,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双螺旋效应形成的动因促进了双螺旋效应的广泛存在,由此给统战工作,尤其是思想统战工作带来个深刻影响。

  1、各类议题都有爆发性倾向,意见发展不可预料性明显增强

  在具体的统战工作中,双螺旋效应往往是围绕着特定议题展开的,议题的利益涉及越广,越容易造成各类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关注。同时,新媒体赋予的媒介近用权,来自各类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以往被边缘化的反常性意见往往更容易扩散,被“围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围观”很容易转化为社会集合性关注,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导致议题节点“爆炸”,产生多向扩散的可能。网络社群中的个体已经完成了“被动沉默—主动沉默—主动发声干预”的过渡,进而产生强大的螺旋意见流,其不可控性倾向明显增强。同时,由于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中意见领袖相对分散,其对意见的影响过程通过社群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互动得以实现,产生双螺旋效应。个体及所在的社群对舆论形成具有节点式爆炸倾向,继而有以激烈的形式改变主流舆论既定倾向的可能。原有的边缘化意见可能会在其他时空被重新激发,以新媒介为平台节点爆炸,产生舆论发展的不可预料性。

  2、意见互动形式的多元化

  在各类议题传播和统战工作中,由于存在主流议程和社群议程两种意见形成路径,最终的意见舆论是这个双螺旋路径互动的结果,因此意见互动形式呈现出多元化:

  相似沉默积极互动。当两条议程传达的意见倾向保持一致的时候,自组织型网络社群感觉主流议程对相关议题的意见与自己的相似的,彼此之间就像一面意见镜子,主流议程反射出的就是社群的意见,因此社群和主流议程保持善意沉默或积极互动。

  目标一致互动。两条议程传递的意见表面不一致,甚至产生交锋,但两条议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此时,社群和主流议程在表述方式上看似矛盾,战略目标上市一致的,此时如果某一方如果采取一致性沉默,就形成了目标一致性互动。

  各持主见性互动。在一个议题上,一个或多个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和主流议程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不论主流议程如何调整,社群都坚持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形成一个或多个社群与主流议程之间的多点博弈,当这种博弈弥散到大众,会造成大众态度的快速转变,而且大众态度的转变多与某一个网络社群的议程匹配,导致主流议程与大众态度之间的博弈。

  消极规避互动。出于各种压力,当社群议程与主流议程存在矛盾的时候,某一方采取消极规避的方法,通过保持沉默来避免冲突,在表象上不发表任何意见,但内部却会产生更大的反弹情绪。

  暂时性一致互动。这也是统战工作中最危险的互动方式。主流议程所表达的意见被网络社群认为是合理的,网络社群认为自己和主流意见基本一致,形成了暂时的一致性互动,这种状态类似沉默积极互动,但随着议程的发展,网络社群中的某些个体忽然发现自己的意见与主流意见其实不一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时候社群内部首先发生反转,这种反转在个体强烈的意见表达的诉求下很容易得到类似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积极响应从而造成节点式信息爆炸,导致统战负面舆情出现。

  上述五种互动模式并非静态的,传播过程是向前发展的,当前的传播内容将影响到以后的传播的结构和内容。在新媒介环境下,随着相关特定事件信息的动态传播,存在着传播时差性带来的舆论动态变化加速的可能,导致利益相关的网络社群对统战工作中的主流议程产生深刻影响促成统战工作的中议程发展的“双螺旋效应”。

  三、双螺旋效应下的统战工作创新

  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下,统战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各级统战部门也在积极调整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网络统战工作中利用组织社群活动,引导意见领袖等方法取得了大量的工作成果。同时在面临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双螺旋意见形成机制的挑战,统战部门更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和驾驭新媒体带来的变革,从工作思路、沟通机制、意见输出三个层面进一步创新统战工作。

  (一)工作思维——强化领导,实施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是相对于层级式的另一种管理模式,在统战工作中,以往层级式的信息沟通是通常的做法,而扁平化管理可以简化管理流程,畅通沟通渠道。

  在以往的工作中,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由于管理层级比较多,往往容易被边缘化,而越是边缘化越容易激进化。通过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各级统战部直接对接同级别的社群开展统战工作,尤其开展对社群中代表性人士的工作,让自组织型社群无论从传播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上都感觉到自己存在于主流传播体系中,产生一种被政治吸纳的感觉,能够在比较畅通和便捷的通道上与主流意见进行沟通,快速将自己的意见反馈到核心决策层面,拉动主流议程和社群议程两个螺旋的相互融合,这样就降低了这些网络社群进进行负面信息传播、负面情绪发酵的可能性,甚至让这类社群产生一种政治归属感,让统战工作事倍功倍。

  (二)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实施意见微协商

  在社会治理领域,随着诸多社会问题的显现,构建多元化的协商民主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从网络统战工作角度出发,尤其需要考虑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呈现双螺旋效应,我们需要更多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协商方式和途径的创新,吸引更多的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员进入社会协商平台,开展微协商的沟通机制。

  “微协商” 是传统政治协商方式在网络时代的变革, 目前已在一定层面作为传统政治协商方式的补充得以小范围使用,包括个别预约商谈和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在线讨论协商等方式。

  “微协商” 是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统战的一个有益尝试,通过提供观点表达、建言献策的便捷平台,吸引和笼络更多的社群参与到政策实践中,为网络人士提供协商的机制和平台,尤其是为网络意见领袖或新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参政议政的渠道,提高他们对治理公平和社会稳定的使命感,是解决社群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寻求共识、降低个人宣泄对社会舆论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有效途径。

  (三)意见输出——通过品牌化的意见表达平台融入社群柔性统战

  主流意见不能只是高高在上地行走在传统媒介通道中,要主动参与融入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线上和线下平台,通过“面对面”与“键对键”做工作,避免“端着”、“站着”、“板起脸孔”和“拿腔作势”说话,要用社群的语言、时代的语言开展思想交流。借助统战工作舆情管理系统和第三方新闻热点排名来找到各类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并积极参与到各类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中。要创建统战工作自己的有影响力的线上话语品牌和线下活动品牌,通过品牌化的话语平台和品牌化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吸引自组织型网络社群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参与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善于联谊交友”,在双螺旋效应中,要避免直接的观点交锋,以柔克刚,化解冲突,解决问题。用最柔软、最贴地气的手段,把工作做在矛盾爆发的前面,把问题解决在最初萌芽的状态。要实现交友和化解矛盾的目标,统战意见输出除了品牌化运作外,还需要借助互联网产品思维。新媒体时代扁平化的传播形式使得自上而下的硬性宣传难以感染自组织型的网络社群。统战工作需要树立“网络空间”思维, 将自身视为“网络生态”中的组成部分,以“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理解社群的用户需求,打造话语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和线下活动,进而形成统战意见输出品牌。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通过传统的议程设置统一思想宁心聚力显得力不从心,归根是因为传统议程设置遵循的是沉默螺旋的理论,强调的是主流媒体和意见的绝对强势。而在自组织型网络社群中,意见的形成存在自下而上的另一个螺旋,这个螺旋与主流意见螺旋共同构成了社会观点形成的双螺旋效应。因此,对自组织型网络社群的统战工作急需创新。当前,各级统战部需要增强自身在网络空间的存在感,构建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的信息通道,将自组织型网络社群吸纳到“微协商”的空间中充分沟通,从社群需求的角度,用产品意识打造品牌统战媒体和活动,进而减少因缺乏沟通可能出现的网络暴民和社会积怨,切实提高工作成效和水平。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电话:0715-8265356  传真:0715-8265356   邮编:437100
ICP备案号:鄂ICP备12004293号-1